去年夏天,我在杭州遇到一位做果茶的创业者。他拿着厚厚一摞商标注册证书苦笑:“我注册了‘茶觉’‘果韵’‘沁芳’三十多个名字,结果顾客都管我叫‘那个卖绿杯子的’。”这让我想起手机行业的一场经典战役——2012年“小米”横空出世时,同行还在用“智创”“华科”这类名字,结果消费者自动把“小米”和“性价比”画上了等号。
起名字这件事,说难不难,说简单却能卡死一群聪明人。
一、好名字自己会敲门
广东有家叫“太二”的酸菜鱼,开业时被商场经理嫌弃:“你们这名字太不正经”。结果现在全国开了350家店,门口永远排着长队。创始人管毅宏说过大实话:“年轻人看到‘太二’就想拍照发朋友圈,这比花钱打广告划算多了。”
这种“自传播”的魔力,在“三只松鼠”身上更明显。章燎原当年起这个名字,就是因为看到女儿抱着松鼠玩偶不撒手。现在小孩看见货架上的三只松鼠,会直接拽着家长喊:“我要小松鼠的零食!”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记忆,比任何广告语都管用。
北京胡同里有家涮肉店更绝,名字就叫“南门涮肉”。听起来平平无奇,但妙就妙在它开在永定门边上。外地游客逛完天坛,抬头看见城楼下的“南门涮肉”,十有八九会进去尝尝。后来他们在上海开店,特意选在豫园附近,照样门庭若市。
二、文化这张牌,用好了是王炸
2017年,李佳琦在直播间拿起花西子雕花口红时,观众们先是被产品惊艳,接着就记住了这个把《本草纲目》刻进品牌DNA的名字。花西子创始人花满天曾透露,他们团队翻遍《楚辞》,最后选定“西子”二字,既呼应西湖文化,又能让人联想到“东方佳人”。
运动品牌“安踏”的起名故事更有意思。1994年丁世忠决定做品牌时,跑到北京王府井百货数了三天鞋盒子,发现卖得好的都是“回力”“双星”这类两个字的名字。他回福建后把工厂原名“求质”改成“安踏”,取“安心创业,踏实做人”之意。如今这个带着闽南务实基因的名字,已经站在了奥运会领奖台上。
不过文化符号用不好也会翻车。2003年,乔丹体育凭借名字迅速打开市场,结果和美国球星乔丹打了九年官司,最后不得不改名叫“中乔体育”。现在官网上还挂着致歉声明,这代价可比当年请明星代言贵多了。
三、法律红线,比创意更重要
2020年“茶颜悦色”起诉“茶颜观色”的案子,给所有创业者上了一课。长沙人都知道,“茶颜悦色”这个名字来自“和颜悦色”的改编,结果李鬼比李逵抢先注册商标,正主反而成了被告。虽然最后赢了官司,但创始人吕良在法庭上那句“我们真的没钱打官司”听着实在心酸。
更经典的案例是老干妈和“老干爹”的恩怨。1997年陶华碧注册“老干妈”时,绝对想不到五年后会冒出个“老干爹”。两家从贵州打到北京,法院判决书里写着:“老干爹刻意贴近老干妈品牌,构成不正当竞争。”现在超市货架上,再也见不到那个戴眼镜的老爷爷头像了。
就连互联网大厂也栽过跟头。2014年阿里巴巴注册“双十一”商标,直接导致京东不得不把广告语改成“11.11”。这件事当时吵得沸沸扬扬,但至少让所有人明白:起名字不能只顾着好听,还得先查查商标局的数据库。
四、把顾客的心思装进名字里
江小白创始人陶石泉说过一个细节:他们在小酒馆做测试时发现,年轻人更愿意点“表达瓶”而不是“白酒”。后来他们把文案印在瓶身上,配上“我是江小白,生活很简单”的slogan,硬是在茅台五粮液的天下撕开一道口子。
长沙的“文和友”更是个中高手。创始人文宾把儿时记忆里的“文记”“和记”杂货铺合并,起了个“文和友”的名字。现在游客走进海信广场的超级文和友,看着水泥墙上“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”的标语,会不自觉地掏出手机拍照——这个名字已经成了集体怀旧的代名词。
有个反面教材是某家电品牌。他们给新款洗衣机起名“智净先锋”,结果导购员吐槽:“大妈们问这是不是洗得干净,小伙子问能不能连WiFi,就是没人关心‘先锋’是什么意思。”后来改叫“旋风洗”,销量当月涨了20%。
五、起名这事,得摸着良心干
2019年河南暴雨期间,鸿星尔克因为捐款5000万上了热搜。有网友翻出他们2008年注册的商标“TO BE NO.1”,发现这个被吐槽“土味英文”的名字,居然真成了国产运动品牌的逆袭宣言。现在直播间里满屏的“你配得上这个商标”,成了最好的品牌注解。
相比之下,某网红奶茶品牌就有点急功近利。他们先是蹭故宫IP起名“朕的茶”,被文化部门约谈后改名“真茶”,结果消费者不买账:“听着像山寨货”。最近又被曝出用植脂末冒充鲜奶,彻底砸了招牌。
最让我感慨的是“胖东来”。这个河南超市把创始人于东来的外号直接当品牌名,门口大屏幕天天放员工旅游的视频。老百姓说:“看见‘胖东来’三个字,就知道东西不会差。”这种用名字赌上个人信誉的狠劲,才是品牌最硬的底气。
杭州有个做了二十年酱鸭的老字号,原来叫“万隆”,后来改名叫“万事利”。结果年轻人以为他们是卖丝绸的,老一辈顾客也糊涂:“万隆火腿庄怎么不卖火腿了?”去年他们悄悄改回“万隆酱鸭”,店里突然多了好多拉着行李箱来打卡的年轻人——原来有人把“老字号改名闹乌龙”做成了抖音热门话题。
你看,起名字就像谈恋爱,费尽心思折腾可能适得其反,但要是真能找到那个“对了”的感觉,连误会都能变成缘分。下次你为品牌名纠结时,不妨先到菜市场转转——那些叫“王记”“李姐”的摊位前永远有人排队,或许就是因为这份“把名字当脸面”的较真劲。
毕竟在这个每天冒出500万个新品牌的时代,能让别人准确叫出你的名字,已经是种了不起的成就了。
搜索感兴趣的内容